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评《赤胆播火者-陇上英烈王孝锡》

更新时间:2021-07-14 22:56:27点击: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是多少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我们也因此常常提醒自己不应卸去肩头应负的历史责任。可当硝烟散尽,血迹已干,呐喊不再,记忆远去时,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扪心自问,是否真的脑海中还常常出现那段峥嵘岁月?是否真的还有烈士们那刚毅脸庞的浮现?是否真的历史仍在给予人们以激励与教益……读完反映我省早期党的领导人、著名的革命活动家王孝锡烈士的文学传记《赤胆播火者——陇上英烈王孝锡》后,在我们内心受到剧烈撞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革命烈士短暂一生所给予人们的启迪——不论是历史之于今天,还是历史之于未来,都似乎给人们留下了足够大的思考空间。

这部文学传记是由刘镜、畅快两位都已年逾花甲的老人合作而成,全书有30万字之多。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触,丰富翔实的史料,朴素流畅的文字,生动曲折的故事,讲述了早年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王孝锡烈士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王孝锡烈士,乳名存身,字遂伍,1903年出生于庆阳宁县太昌镇的一个“杏林世家”,祖辈几代都以行医为生。他的童年时代,正是清王朝苟延残喘,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华,兵燹匪患,民生凋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前夜。因此,还是个孩子时,面对老百姓疾苦无人关注的社会现实,王孝锡就已有了“天子不是好皇上”的不满意识。此后,经过伟大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熏陶与启蒙,怀着“立志求良”的想法,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并在寻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过程中很快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学时代,他率领西北大学师生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之后,又到兰州参与领导改组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和甘肃省国民党临时总部,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进步学说,扩大党员队伍,成立兰州青年社,组织早期农民协会,把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民主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极端危险之中,王孝锡依然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宁县支部,继而又组织领导了当地农民、工人的武装起义和暴动,直至1928年12月严冬喋血兰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遇害时,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距自己26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零19天。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王孝锡最终以“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罗自在人世间”的激烈情怀,写就了自己悲怆而又壮丽的人生。

一部革命烈士文学传记,在烈士已经远逝70多年之后出版,其本身的警示作用自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作者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过大胆而又细腻的文学手法处理,还原出来的当年烈士栩栩如生的生活,又似乎让读者的身心经受了一次难忘的洗礼。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远端,告诉了一个革命者成长当中所抱有的远大理想和坚不可摧的无产阶级信念。正如王孝锡烈士的诺言那样:“我的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留停,我的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一腔热血,洒遍地球而东!”这种理想和信念,不仅是王孝锡烈士面对一次次挫折和在严酷斗争中从不气馁的支撑点,以至在奔赴刑场时依然能够视死如归;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更加深刻理解和领悟的。也许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作者原本所希望的。

《赤胆播火者》一书,除去其传记文学所必须具备的历史真实性这一特点外,其深深打动读者的是,全书自始至终所表现出的王孝锡烈士的挚爱与亲情。这挚爱既有烈士对养育自己的陇东黄土高原的爱,对甘肃这片辽阔土地的爱,对革命事业的爱,也有对亲人战友的爱;这亲情既有对故乡的情,对战友的情,更有对父母、妻儿、兄弟及亲人的情。写烈士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绝不回避烈士对亲人的眷恋;写烈士的儿女情长,更彰显出烈士对革命事业的誓死不渝。通过这种血是热的、情是长的真实描写,使一个革命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鲜活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崇敬。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抛去对于这部作品本身的文学表现手法、特点等等的粗浅评价外,将其置于当今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去看,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各种书籍,《赤胆播火者》一书能够出版,就已弥足珍贵,就应感谢作者,更何况这本书出版的意义还远非如此。